
有時候,人要先承受負面才會產生正面。如同祭典,表面上是安撫亡魂,其實是寬撫自己重新思考,找到生活的想像力。
祭典對我有兩個義涵,一是保留「對生活的想像力」,一是「我是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一份子」,這兩個層面的意義。其實我一直認為,身處在祭典熱鬧紛雜的環境之下,反而才是真正安靜面對自己的時刻,因為它與日常生活不同,屬於「非日常」。在非日常的時刻,我們才能感受和保有「生活的節奏感」,像是春夏秋冬的季節更迭和過年過節的氣氛,這才是「真正的生活」。
日本很多文化起源於面臨到很多問題,為了解決問題而產生的,祭典就是其中之一。日本有三大祭典:「祇園祭、天神祭、神田祭」,屬於關西的祭典就有兩個,我想是因為關西的歷史文化比東京多了一些。關西祭典的由來,最早是因為遇到無法解決的疾病傳染、戰亂迫害等社會問題而向天神祭拜祈禱,古時候的人想像力非常豐富,認為死亡的靈魂若沒有受到安撫,會報復人們,所以舉辦祭典、透過儀式以撫慰亡魂,讓人們也得以安心和安定,祇園祭和天神祭都是這樣產生的。
有時候,人要先承受負面才會產生正面。如同祭典,表面上似乎是透過祭典安撫亡靈,但其實是寬撫自己因而得到「真正的自己」,讓自己靜下心來重新思考,找到生活中的想像力。我認為祭典絕不是非常單純地觀賞花火、吃吃屋台小吃而已,反而是具有有形和無形的觀賞價值存在。像是祭典中山車的結構、造型和圖騰都是代表當地的收藏和故事;山車上看似突兀的波斯灣地毯裝飾,其實是來自於設計者祖先的人生經歷。由此可知,我們不能以既定的單一面向看日本這個國家,亞洲文化裡日本的文化最複雜,存在著東西混血文化的多元性,這是有形的部分。此外,祭典中的音樂、歌唱和鼓聲則是不可錯過的無形觀賞重點,包括抬轎中的口號更是現場觀眾可以即時參與的部分。